80岁的老王住在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辉县市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海拔1000多米,到镇上要走50多公里山路。路途较远,道路难行,老王考虑再三,托人写了份诉状寄到辉县市人民法院峪河法庭,状告儿子小王借自己的1万元养老钱不还,而且不赡养自己。
庭长郭彦明是法庭唯一的员额法官,接到诉状后,郭彦明发现立案手续不完善,便与老王联系。老王气呼呼地说:“俺不去法庭,你们法官就管不了这个不孝子?”郭彦明又给小王打电话,小王说:“我不去法庭,你们想咋判就咋判!”
立不立案是小事,问题必须解决。郭彦明带领书记员驱车50多公里,先找到老王父子所在村的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了解相关情况,又分别找父子两人了解事实真相,找机会做两人的思想工作。
老王说:“我岁数大了,今后的家产还不是他的?他为啥就不能多孝顺孝顺我?”小王说:“我这一年多身体不好,没出去挣钱,手头紧,他就对别人说我不孝顺,我心里窝火。”
找到了症结所在,郭彦明在村干部的见证下,就父子两人的借款和赡养问题进行调解,促使二人当场立下协议。案件了结后,郭彦明多次打电话给村干部了解老王父子的情况。
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袁荷刚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以人民法庭为支点,通过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机制,重塑人民法庭功能,发挥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正义提速和为百姓解忧有了‘桥头堡’。”
重新定位
46个法庭职能分为三类
在袁荷刚看来,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庭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是最后一道防线中的第一防线。
新乡中院下辖46个人民法庭,经调研论证,结合人民法庭的具体情况,新乡中院以文件形式对其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分为8个专业法庭、33个中心法庭、5个边远法庭,打通诉源治理最后一公里,使人民法庭以新的职能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专业法庭发挥专业审判优势,兼顾辖区内的矛盾化解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配齐配强审判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原则上每个专业法庭配备两名或两名以上员额法官和相应司法辅助人员。”袁荷刚介绍说,对于办公地点在城区,距离所在基层人民法院小于5公里,具有专业审判条件的人民法庭,定位为专业法庭,如劳动争议法庭、道交事故处理一体化法庭、家事审判法庭等。
对于距离所在基层人民法院5公里至15公里的人民法庭,根据交通便利和管理方便的需要,定位为中心法庭。中心法庭适当增加管辖乡镇,一般以管辖3个至4个乡镇为宜。中心法庭辖区较大,审判业务和矛盾化解并重,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做好诉源治理工作。
对于位于边远地区或山区,距离所在基层人民法院超出15公里的人民法庭,定位为边远法庭,管辖范围一般不超过两个乡镇。边远法庭的职能重点在于就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辉县市人民法院院长肖飞对记者说:“从偏远山区到平原地区重镇,我们下辖7个人民法庭,重塑法庭功能之后,定位为一个专业法庭、4个中心法庭、两个边远法庭,进一步提升了诉源治理功能,找准了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边远法庭实现立、审、执一体化,建立方便立案、快审快执的工作机制,至少配备1名员额法官及相应司法辅助人员。”获嘉县人民法院院长耿德行说,边远法庭能够方便群众,及时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明显变化
司法指引作用得以强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地区人民法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客观上出现分化,还存在辖区广大、路远地偏等困难,功能一视同仁,不有效区分,就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袁荷刚坦言,城区人民法庭服务对象主要是以陌生人关系为主的城市居民,类型化案件不断增长,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审判效率,而中心法庭和边远法庭服务对象主要是熟人社会的农村居民,主要矛盾是如何平衡案件审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切实做好案结事了人和。
一起民间借贷案的原被告为姐弟关系,弟弟向姐姐借8750元钱时没有打欠条。获嘉县人民法院城郊法庭庭长冯芝娟主持三次调解均以失败告终,便决定在村里公开审理。
“农村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借钱不打欠条比较常见,判决效果并不好。在调解失败的情况下,公开审理既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在借贷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让原被告在乡亲们面前静下心来解决问题。”冯芝娟说,开庭中,姐姐主动提出将诉争款项8750元中的8000元作为母亲的日常生活开支,弟弟同意拿出8000元交给母亲。姐弟二人当庭清结诉争款项,握手言和。
冯芝娟感慨地说,过去,人民法庭将自身定位成一般的业务庭室,基本上是坐堂问案,法庭的日常工作就是填制传票、送达文书、安排开庭、撰写裁判文书等,并没有真正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职能。
新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郅晓峰实地调研后说,人民法庭选择赡养、抚养、扶养、婚姻家庭、相邻纠纷等案件到老百姓所在村落开展巡回审判,是开展普法宣传的有效途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不断进行着法治引导和重塑,司法指引作用得到强化。
袁荷刚说,新乡的人民法庭虽然分为三类,但都要通过案件审理、法治宣传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充分发挥司法对道德风尚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审案和调解,及时分析整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系统性、重复性问题,助力党委、政府科学精准决策。
提早布局
诉源治理逐渐形成网络
延津县人民法院魏邱人民法庭辖区属优质小麦主产区,还有大量蔬菜大棚、果蔬基地,民营经济较为活跃。在一起涉及54家农户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中,法庭主动寻求乡镇和村干部的支持,与金融单位和农户代表座谈,使这起案件很快以调解方式结案。
这是新乡中院在人民法庭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诉源治理过程中,注意充分尊重各界力量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一个缩影。
新乡两级法院已形成共识,诉源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光靠法院一家难以真正见到效果,需要党委、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诉源治理网络。
两年前,新乡市就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张国伟担任组长的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司法引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确定为新乡市委重大改革事项,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新乡两级法院全部设立诉调对接多元化解中心,与全市297个行政机关、134个乡镇、2807个行政村的调解中心、调解室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对接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组织全覆盖。
“在党委政法委领导下,依托县乡综治中心,将人民法庭打造成解纷超市,并将点状解纷节点联通成一张解纷网络,引进各类纠纷解决组织,让老百姓用熟知的方式,根据自身矛盾纠纷的种类和特点,像选择商品一样选择最适合的解决纠纷的组织和程序。”袁荷刚说,人民法庭通过口头指导、提供案例和宣传法律法规等形式,推动建立在线调解、在线立案、在线司法确认等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纠纷解决的案件预判、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