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舞蹈是节庆,社火时常见的汉族民俗舞蹈。竹马舞蹈最早见于宋朝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当时东京(今开封)“小儿竹马”、“蹈跷竹马”的盛况。
新乡竹马以宋、元时期最为盛行,在汉族民间广泛传承并且流传至今。
新乡竹马的造型逼真、形体美观、并且活灵活现,道具(竹马)用竹架制成马头、马尾,糊以彩纸或布后施以彩绘,并且装饰铜铃等物制成。演出时竹马前伏后仰,诙谐幽默的造型和叮当作响的铜铃声相互交融,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激烈奔放,高潮迭起,“马”跑起来似天马行空,忽而徐行、忽而疾驰、跳跃,边歌边舞,颇为壮观,深受民众欢迎,是节庆的主要演出形式和汉族民间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乡竹马演出者人数都为双数,原为六人六马,建国后增为八人作马。均身缚“竹马”拟骑马状,男戴头盔,穿铠袍,蹬高靴,扮武生妆;女穿百摺裙和对襟花袄,着绣花鞋,扮旦角妆。表演前,以8面大旗开道,沿途鸣放铁铳,乐队吹奏“梅花”,并且击打锣鼓,导引扮演者至关帝庙或祠堂祭拜关帝或祖先,尔后走乡串村进行演出。
新乡竹马的表演时伴奏用的音乐最早为民歌小调,1920年前后,竹马艺人赵 春池始改唱二黄(京剧),建国后,逐步被豫剧代替。伴奏的乐器也由简单 的民乐增添了京胡、板胡、二胡、笙、笛、板鼓、手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