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在办理一起追偿权纠纷案件时,针对案件中聋哑被执行人的特殊情况,用文字和简单的手语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让身为聋哑人的被执行人感受到执行力度和温度。
岑某与王某因拖欠新乡某房产公司13000元贷款保证金,被诉至红旗区法院。判决生效后,二人仍未主动履行义务,新乡某房产公司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依法向岑某与王某送达执行通知书与财产申报令,冻结了二人银行账户内的6000元资金。
案件执行时,执行法官发现岑某与王某皆存在听力与语言障碍,更棘手的是,二人还一度表现出“不识字”的态度,对执行法官的询问拒不配合,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
然而,细心的书记员却捕捉到关键细节,发现王某频繁使用手机收发信息。由此判断,两名被执行人实际具备文字沟通能力。
“绝不能让沟通障碍变成执行‘死结’,更要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执行法官迅速调整策略,找来纸和笔,以书写的方式与二人展开“对话”;为提升沟通效率,执行法官还主动添加二人微信,通过文字消息进一步耐心沟通。
“欠的钱终究要还。”
“现在能凑多少还多少。”
执行法官逐步释法和改变沟通技巧,同时密切观察二人的表情变化。当提到“账户冻结会影响日常开销”和“拒不履行可能面临拘留”时,岑某和王某的情绪发生明显变化。执行法官见状,继续加强释法引导。这场“无声对话”持续了两三个小时。执行法官始终保持耐心,逐字逐句解释法律规定、执行流程。同时也明确告知二人,若拒不履行还款义务,法院将会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最终,通过执行干警反复耐心沟通,岑某与王某主动表示愿意履行义务,当场通过手机银行将剩余7000元欠款汇入法院账户,这一起涉特殊群体的执行案件得以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