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法官,你那‘六尺巷’的故事讲得好,化解了俺们的心头结,更解决了俺们两家十几年的边界纠纷,真是太感谢了!”近日,随着一起宅基地纠纷案件的执结,当事人双方一起向河南省原阳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申法伟表示感谢。
村民毛某有一处祖遗宅基地,因与西邻吴某父子存在边界纠纷,房屋十余年没有翻盖。2023年3月,毛某拆除了老房子准备重建时,遭到吴某父子的激烈阻挠。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矛盾再次升级。
毛某认为自己的宅基地是祖辈传下的,不可能侵占吴某的宅基地。吴某父子却坚称毛某家侵占了自家宅基地,声称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两家争来争去,闹到了村委会。村委会联合镇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多次调解,最终调解未果。毛某一气之下,便将吴某父子诉至原阳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定毛某占有土地,判决吴某父子停止对毛某建房施工的妨害行为。判决生效后,吴某父子并未履行判决义务,依旧阻拦毛某建房。毛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申法伟在基本掌握了案件事实,摸透双方的矛盾根源后,结合双方的性格特点找准了调解的突破口,确定了以思想疏导为主的办案策略。
“咱都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吗?”调解中,申法伟给双方讲起“六尺巷”的故事,以“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道理耐心劝导,提出“各退一步”的务实解决方案,努力唤醒双方的邻里情谊,促使双方互谅互让。那一段时间,申法伟快把两家的门槛踏破了。他一边听毛某念叨盖房盼安居的急切,讲住危房的委屈;又听吴某父子诉说宅基地因村里冲路,边界认定难的困扰。
由于双方积怨较深,调解工作进展缓慢。于是申法伟又借助“乡土力量”,请来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和乡村干部、调解员合力做双方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方耐心细致地调解,双方的情绪逐渐平复,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吴某父子和毛某各让出30厘米、45厘米,留出75厘米巷道,这样既给建房留了空间,更给邻里情留了通道。
和解协议达成后,申法伟没有顾上松口气,又蹲到村里督促执行。毛某打地基时,他帮着定边界、量尺划线、协调施工,趁施工间隙又和两家人拉家常。毛某和吴某父子对申法伟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